“投資是認知的變現”的主要觀點:個人投資者的最終收益是由對投資理解的認知決定的,有什么樣的認知就相應有什么樣的收益。
對這一點,我個人深有體會。自入市14年來,我對投資的認知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:投資是賺市場波動的錢。
這是我2007年剛入市時對投資的理解,操作標的主要是股票。主要是試圖把握市場的波動,以低買高賣為主要特征。
經歷過2008年的熊市之后,這種認知馬上就破產了。我很快認識到:賺市場波動的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普通散戶沒有任何優勢。這條路幾乎走不通。
不過那兩年在股市里摸爬滾打,像技術分析、大勢研判等方面倒是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。股票雖然做的不太好,但那些東西用于分析基金是綽綽有余了。我現在給你們寫《每月策略》,好多東西就是那時打下的底子。
第二階段:炒股不如買基金
在2007年入市時也買了一只基金。我買的第一只基金是興全趨勢(當時叫“興業趨勢”),不過當時買的錢不多。
在經過2008年的熊市之后,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發現這只基金的表現要遠遠優于同期自己炒股的業績。2007年牛市時業績跟得上,而2008年熊市時跌幅遠小于大盤。興全趨勢可以說是我的“啟蒙基金”,將我帶入了這個適合自己賽道。
通過研究同期市場優質基金的表現后,我迅速認識到:基金具有專家理財的優勢,效率要遠遠優于個人投資者,對非專業人士而言,炒股不如買基金。從此少走了很多彎路,少虧了很多錢。
第三階段:長期持有是基金投資的正確方式
在基金投資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,前期也走了一些彎路。
對基金投資,我最初的理解是:吃肉時在場,挨刀時開溜。稍微賺了一點錢就老想落袋為安。而且當時對自己的個人能力也極其自信:基金投資只需要研判大盤就行了,不要深入到個股,甚至都不需要深入到行業,比股票要簡單多了。
這樣我搞了幾年,來回進進出出,幾個基金之間換來換去。后面發現自己瞎折騰了半天,收益還不如拿著興全趨勢一直不動。
對這種現象的根源,我當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。一是交易頻繁,手續費損耗較大。二是即使是基金,要想做成“低買高賣”也是非常困難的。有時躲過了下跌,但由于沒有及時買回,同時也會錯過上漲。三是人性的弱點:貪婪和恐懼,很難克服。我畢竟也不是圣人。
要解決這三個問題,長期持有就是非常簡單的一個方法。通過一些優質基金進行回測,長期持有其實收益并不低。關鍵是自己不操任何心,平時該干嘛就干嘛。
第四階段:投資的本質是賺企業長期成長的錢,而非市場博弈的錢
長期持有的大方向肯定是沒問題的,但實戰中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是這樣的。如果找了一個爛基金,長期持有不但賺不到錢,反而是個坑。什么樣的基金適合長期持有,如何才能找到好基金,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。后面五年多的時間里,我一直在上下求索。來回試了很多基金,中間也交了不少學費。
在2016年,東方紅和陳光明對我的影響很大,我探索多年的問題終于找到了答案。他們崇尚價值投資:任何投資,收益都是來源于貨幣的時間價值,投資的本質是賺企業長期成長的錢,而非市場博弈的錢。我當時對所有的“十年十倍基”都進行了深度研究。像富國天惠、嘉實增長這些基金,倉位基本都是固定的,很少進行倉位的增減。其收益并非來源于擇時,而是擇股。他們長期持有的一些股票(如貴州茅臺、恒瑞醫藥等),十年間都有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漲幅。
這些“十年十倍基”的共同特征告訴我們:優質的基金必定是賺企業成長的錢,而非市場博弈的錢。通過這個規律,我迅速理清了思路,困擾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。
通過我自己的成長路徑,我深刻的認識到:投資體系的成長和完善,就是一個認知進階的過程。有什么樣的認知,相應就會有什么樣的收益。上述進階過程,就是“投資是認知的變現”最好的詮釋。